(2006年2月28日荆门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成就与机遇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经济结构
一、努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
壮大优势行业
提升传统行业
培植新兴行业
优化工业布局
集聚发展城区工业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
大力发展流通业
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能源基础
改善交通条件
加快电网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
第四章城市化和空间布局
一、城市定位
二、区域布局
三、城市化和城市布局
优化城市等级结构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第五章改革开放
一、深化改革
二、扩大开放
第六章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
一、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二、加强教育体系建设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第七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积极推进资源节约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八章构建和谐荆门
一、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五、加强民主法制与国防建设
第九章规划实施
一、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测
二、提高行政能力改善经济环境
为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要走在中西部前列”等发展战略和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荆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成就与机遇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处理各种矛盾,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于9%的计划目标。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4%、13%和10%,比重调整为25.2:36.2:3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9.5亿元,年均增长10.2%,超计划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8%。地域财政收入24.6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8.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3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7.3%。
实施兴工富市战略成效显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高于“九五”4.2个百分点,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2.1%。亿元企业43家,金龙泉啤酒两次获“中国名牌”称号,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销售额突破百亿,荆门电厂三期扩建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开工或竣工投产。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8.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3%,其中利润3.8亿元,比“九五”末增加4.3亿元。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左右,优质农产品基地达300多万亩,畜禽养殖小区41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产品88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列入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达36.8万人,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面达94%。荆襄公司改革脱困取得阶段成效,宏图飞机制造厂破产程序终结,中省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结束。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财政、投融资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五年累计外商投资达2.8亿美元。
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加快。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倍以上。襄荆高速公路和长荆铁路投入营运,荆宜、随岳、武荆高速公路荆门段开工建设。电力“两网”改造顺利完成。广播电视光纤网络通达县市区、乡镇及部分村。邮电业务总量和电话、网络用户成倍增长。汉江堤防建设得到加强,259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8.6%,比“九五”末提高6.4个百分点。荆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4.6平方公里、人口达38.1万人,天鹅广场、竹皮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东宝山隧道、白云大道改造等一批工程相继完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钟祥、京山、沙洋县城和一批重点小城镇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本科学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运动员何军权在雅典残奥会上勇夺4枚金牌;广播电视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3.2‰下降至“十五”末的1.8‰;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荆门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就业再就业逐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建设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7%,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漳河水源保护工作全面展开;人才、文化、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85元,“十五”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3738元,年均增长4.6%;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855元,比“九五”末增长1.1倍;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旅游等支出明显增加。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我市是全国商品粮棉油基地,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产业梯次转移带来的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内地加速转移,将为我市创造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
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襄荆高速、长荆铁路已全线贯通,荆宜、随岳、武荆高速将在“十一五”建成通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江汉运河将贯穿境内。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将有利于我市加速要素流动、发挥比较优势。
优势行业发展面临新契机。荆门石化扩能改造与生产链的延伸,将为我市提供更充足的财税支持。洋丰集团、大峪口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磷化工业做强做大。
发展基础更加稳固。通过多年的努力,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必须看到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脆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工业发展水平不高,骨干企业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城市环境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县域经济有待强化和发展;就业再就业任务繁重,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上述矛盾和问题,源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与结构性障碍尚未根本突破,既反映出现存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增长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差距,又反映出思想、观念、方法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差距,必须以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有效地加以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机遇,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兴工富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构建和谐荆门。
二、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5%、13.5%和11%;地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18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累计外商直接投资6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6%。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5.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平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总人口达到308万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增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实际达到二级的天数为85.1%,水资源功能区基本达到省市区划要求。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保护好漳河、汉江等人民生活水体,竹皮河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发展明显进步。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基本上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风气、信用环境、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
第三章经济结构
一、努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
(一)壮大优势行业
做强做大石油化工和磷化工两大行业。石化工业,稳步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对装置设备填平补齐、改造升级,提高油品质量;积极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逐步实现从炼油工业型向石化工业型结构转变,开发烯烃转化及其他石化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争取燃料乙醇项目布点建设。磷化工业,充分利用磷矿石资源,开发中低品位胶磷矿常温选矿新技术,实行采选、矿肥、矿化结合,推进磷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重点抓好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扩能改造与烯烃深加工,金龙泉集团燃料乙醇,大峪口中低温胶磷矿选矿技术开发及矿山改造、合成氨,洋丰集团复合肥扩建、选矿,凯龙集团硝酸铵等项目。
(二)提升传统行业
建材工业。基本淘汰立窑生产工艺,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到2010年力争达到80%以上,严禁日产2000吨以下熟料项目建设;合理控制石膏矿开采总量,严格控制原矿输出,禁止新上5万吨以下普通膏粉项目,积极开发石膏深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重点抓好永兴水泥二期,钟厦水泥扩规,龙源集团石膏砌块、白云岩深加工,光邦公司石膏精深加工,泰山建材磷石膏纸面石膏板二期,荆玻集团中空玻璃等项目。
机械工业。积极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制造大型成套设备的能力。强化纸包装机械、压力容器、锅炉辅机等产品龙头地位,发展造纸机械、液压搬运机械、偏心阀门、振动电机等特色机械产品,扶持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专用改装车,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重点抓好京山轻机造纸机械,航特公司液压制动器扩规、汽车制动器、转向器、摩托车平衡器生产线,捷祥减震器扩规,祥泽公司新型拉铆螺母扩规,普安阀门总装生产线,斯耐特公司机械密封联接件、宏图槽车等项目。
纺织工业。加快棉纺新技术应用和纺织全流程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织造行业,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围绕石化产品深度开发,发展新型高档、功能化纤产品。建设高档复合非织造布及制品生产基地。通过技术引进、品牌嫁接,积极发展纺织制品和服装加工。重点抓好众和15万锭紧密纺、维新15万锭环锭纺,新型织布生产线,金龙非织造布二期工程,沙洋4000万平方米服装革,华溢纺织10万锭环锭纺,大兴革基布专用纱,伟嘉纺织印染,金汉江精制棉、硝化棉等项目。
食品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突出特色,发展粮、油、肉、鱼、菜、果等农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优势,推动食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方向转变,提高主导产品品质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金龙泉、中粮祥瑞、新美香等企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名牌。
(三)培植新兴行业
医药工业。巩固解热镇痛原料药生产优势,加快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治疗重大疾病、市场潜力较大的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医药;推动中成药生产新技术应用;发展医用制品和医疗器械。重点抓好百科药业布洛芬、赖氨洛芬、格拉司琼,帅邦喜树碱,金泰人白细胞介素,道地药材深加工,稳健三期医用敷料扩建,和太子药业、金龙药业及立业生物酶等项目。
新材料工业。引进开发新型电子材料、能源材料、合金材料、耐火纤维材料、环保涂料以及复合材料等技术和产品。重点抓好格林美无铅焊接材料、超细钴粉镍粉等金属粉体,金力源铜铬25电触头、银基氧化锡触头,凯龙纳米碳酸钙,大禹科技变形镁合金,金钻硬质合金,阳光再生铜等项目。
电子信息业。支持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型电子产品,积极开发片式、微小型、高精度、多功能的元器件产品,深入开发混合集成电路功能模块。重点抓好东光表面贴装晶体锁相环、汽车电子点火和调压模块,维益电子片式器件包装封带扩建,普理电子聚合物电路保护元器件,创力科技电真空瓷管金属化等项目。
(四)优化工业布局
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重点建设六大园区,即:荆门经济开发区(荆门高新区)。以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为发展重点,建设高新工业园、机械工业园、石膏工业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园。磷化工业园。以荆襄矿区(大峪口和王集)、放马山磷矿等为重点,发展磷化工系列产品。钟祥经济开发区。以中粮祥瑞、维新纺织、新美香、钟格公司、捷祥公司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京山经济开发区。以京山轻机、伟嘉纺织等为重点,发展机械、纺织、食品行业。沙洋经济开发区。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洪森米业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行业。湖北东宝工业园。在巩固发展洋丰工业园、子陵建材工业园的同时,在襄荆高速荆门出口地段新建东宝工业园,重点发展医用纺织、农产品加工和与中省企业配套等行业。
(五)集聚发展城区工业
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建设荆门经济开发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明确行业重点,发展石化、机械和新材料工业,扶持深加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增强后劲的重中之重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