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26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6.2%、10.4%,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17.7︰52.4︰29.9调整为16.5︰54.1︰29.4。完成财政总收入108.0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增长13.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69亿元,增长28.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4%。
(二)中国农谷建设加快。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我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进袁隆平、傅廷栋、张启发等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基本编制完成农谷核心区总规、战略发展及品牌营销策划。成立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管委会和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隆平高科种业基地、汇源生态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农谷大道实现全幅路通车。
(三)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65亿元,增长4.9%;粮食总产262.14万吨,增产1.28亿斤,实现“九连增”;生猪、牛、羊、家禽出栏(笼)分别增长6%、9.7%、4.3%、7.5%;水产品产量增长9.9%。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04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2.1︰1提高到2.5︰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9%。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04家,增长15.9%。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4万处,扩挖塘堰2.35万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2万亩。
(四)工业经济逆势而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2亿元,增长16.9%。新增亿元企业86家、规模企业100家。化工、食品、建材、机电、轻纺五大支柱产业产值为2095亿元,同比增长25.5%。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0亿元、税金106亿元、利润103亿元,分别增长21.7%、21.1%、32.3%。全市重点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1亿元;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屈家岭开发区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五)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4.4亿元,增长34.5%。全市在建亿元项目240个,其中新开工124个;完成投资420亿元,增长43.9%。中石化柴油升级改造、天茂碳四制丙烯、大峪口扩产改造等62个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华能热电联产、格林美东区等重点项目进展加快,石化千万吨扩能改造、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蒙西铁路(荆门段)等重大前期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六)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57个,总投资128亿元,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园成为全国9个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57个、减排项目33个;万元GDP能耗等节能减排指标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荣获全省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19%,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家、15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东宝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2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亿元,增长16.1%。成功举办第五届油菜花旅游节、湖北省首届精品菊花展暨荆门市第十九届菊花展等节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4.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33亿元,分别增长36.42%和41.94%。全年新增贷款72.98亿元,同比增长20.03%。
(七)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中国农谷核心区、荆三角“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加快。全面启动漳河新区建设。建成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城建集团正式挂牌运营,8亿元城投债成功发行。后港镇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稳步推进41个省级示范宜居村庄建设,改造完成7351户农村危房。新增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17万亩,达到50万亩。成功举办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51.2%。
(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启动实施第六次审批流程再造,审批提速27%。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利用市外境内资金660.11亿元,同比增长113.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1656万美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出口总额46577万美元,同比增长21.7%。
(九)民生改善力度加大。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8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387元,增长13.8%。保障房新开工建设1.47万套、竣工9496套,新增廉租房租赁补贴2039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2%,新农合参合率达99.5%,人均筹资标准由230元提高到300元。分别发放医疗救助金、临时救助金2384万元、1614万元。
二、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0%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城镇就业新增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省定目标。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增长,推进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抓好300个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新建和续建重点建设项目50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加快推动投资结构调整,加强项目资金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落地开工。二是不断挖掘消费潜力。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和便民消费服务设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中国农谷”核心区、“荆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区、杨竹流域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争粮食实现“十连增”、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
(二)着力调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化工、农产品加工双千亿产业发展,实施好“千百十”工程。完善园区综合考评办法,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力争园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1400亿元。二是加快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掇刀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东宝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0亿元。着力培育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200个,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确保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三)着力建新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突出城市新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支持各地城市新区建设,促进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扩容提质,推动鄂中城市群协调发展。二是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深入实施城管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四)着力抓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抓好艺术剧院改革和体育场馆管理全国改革试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力争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加20%以上。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无缝衔接,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五)着力惠民生,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培训1.8万人,促进充分就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确保参保率、续保率稳定在98%以上。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省下达任务。三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深入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内涵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援疆和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