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310.59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1190.15亿元,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78亿元,增长14.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长20.3%。外贸出口总额76794万美元,增长24.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9559万美元,增长1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7元,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81元,增长11.6%。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9%。
(一)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中国农谷核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启动,“荆三角”先行区双碑农业示范园被评为全省十大设施蔬菜基地,杨竹流域示范区石牌“1+5”生态文明新型社区加快建设。柴湖振兴发展总规获批实施,生态移民新城一期开工建设。粮食总产272.93万吨,增长2%,结构调整面积突破180万亩。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8︰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6万家。
(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7家,新增135家,新洋丰肥业、雄韬股份成功上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25个,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前期进入环保部最后评审阶段,葛洲坝异地技改全面开工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11.03%。循环经济试点市通过国家验收,成功争取第二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园规划编制完成并启动实施,万达广场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加快建设;新增总部企业3家,荆门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创办成立。接待国内游客、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7%、19%。
(三)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大竞赛,全市在建亿元项目637个,同比增加144个,其中新开工亿元项目304个;完成投资增长36.3%;华能热电等229个亿元项目建成。民间投资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9个项目纳入省首批鼓励社会投资目录。园区发展提速增效,积极构建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格局,开发区(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5.1%、30.9%、26.2%。着力保障要素供给,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01.18亿元,投入2.9亿元财政资金为企业增信,清理处置闲置地3550亩,完成电力报装、增容同比分别增长30.7%、33%。
(四)城乡统筹加快发展
《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获批实施,编制完成鄂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漳河新区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城区绕城公路、漳河大道等主次干道和城市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县市城区加快发展,京山县实施“生态京山”战略,温泉新区道路骨架全面拉开;沙洋县打造滨江园林水城,加快孔家湾生态公园建设;钟祥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大“一湖一河”治理力度。美丽村镇建设顺利推进,子陵铺等10镇入围全国美丽村镇建设重点镇,全市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55个,省级“宜居村庄”36个。
(五)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经济体制改革等10个专项改革规划印发实施。深化“四最四零”改革,全市行政审批“零收费”比例达到95%。实施“七项工商新政”,新增私营企业增长比上年加快51.4个百分点。网格化社会治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融资试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京山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区域性综合检验监测平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同比增加107个,全国首个通用航空综合体——荆门爱飞客镇项目落户并获民航经营许可。
(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财政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加大,民生支出增长21.7%。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7155人。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4.6万人,城乡居民综合参保率99.9%,全面实施农合大病保险。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7164套,基本建成12792套,分配入住9687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190户。6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一批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项目加快建设。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突出产业升级,推动加速转型
发展新型工业,加强重点产业、企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及物流、金融等服务,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用好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市政策,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壮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格林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建设。推进循环产业,推进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中国农谷三大示范区和柴湖工业园区、移民新城建设;持续推广“一高三新”,开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试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改革试点区建设和东宝区电子商务进农村全省试点,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大洪山等旅游资源整合。
(二)突出新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
推进城市间互联互通,重点推进漳河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加快钟祥汉江二桥等项目建设进度。突出城市新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漳河新区建设,加快“七纵九横”路网实施,抓好万达广场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东宝、掇刀、高新区及京山、沙洋、钟祥的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后港等6个小城市,深化官垱“四化同步”省级示范镇试点;狠抓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投资
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和推进,推动投资结构调整,抓好光谷荆门科技产业园等亿元项目建设。破解资金瓶颈,推动一批PPP示范项目;加快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进企业上市、企业债和城投债发行。加快园区建设,加强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扎实推进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园区扩区调区工作,推进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和差异化发展。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开展招商。
(四)突出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基本完成机关单位公车改革和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四最四零”行政审批改革,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开展重点行业和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做好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产权融资、全域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等方面的改革,深化财税、价格、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强重点出口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做好产业援疆。
(五)突出民生改善,加强社会建设
稳定就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本地创业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重点民生项目的实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河流、湖泊水环境保护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争创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森林城市。
(六)突出规划引导,加强重大事项谋划
抓好“十二五”规划执行跟踪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强化总规与重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谋划好一批支撑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重大项目,发挥项目支撑和规划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