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及解读
索引号: 11420800011236211P/2016-00498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
发布机构: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16-11-02 00:00:00
发文字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内容概述:

荆门中心城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16-2020)

发布日期:2016-11-02 00:00字体:[ ]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对象

  荆门中心城区物流园、专业市场布局。物流园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专业市场是聚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从事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商品集中交易的供应链服务平台。

  二、规划范围

  荆门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五个组团组成。主城区东至襄荆高速、西北以三外环线为界,南至观堰湖南路,北至北外环;五个组团分别为漳河组团、子陵组团、牌楼组团、麻城组团和团林组团。规划同时兼顾了中心城区与钟祥城区相向发展形成的荆钟组合都市区。

  三、规划期限

  2016年—2020年。

  四、规划目的

  统筹规划中心城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布局,促进物流资源优化整合、物流产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

  充分应用现代技术,促进物流标准化、集装化、智能化,增强物流企业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

  实施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区域联动,降低产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

  五、规划依据

  (一)《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国家商务部商建发〔2004〕180号)

  (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四)《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2015年修改)

  (五)《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六)《荆门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七)《荆门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八)《荆门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九)《荆门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六、规划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统筹中心城区“一盘棋”规划,立足现实,面向发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改变中心城区部分物流设施和市场设施资源过剩、结构不优的现状,补齐中心城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布局分散、基础配套差、功能同质化等短板。

  (二)坚持“双轮”驱动、开放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物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和“引进来”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强强合作、开放共享。

  (三)坚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市物流业发展战略,推进物流业、商贸流通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创新发展,促进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荆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为荆门市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为中心城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新一轮结构调整、优化布局提供了契机。物流通道基本形成,“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八纵六横一环”的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基本建成,实现与“一带一路”货运通道网络对接。物流量快速增长,货运物流和社会物流总额增长明显,2015 年,全市货物运输量达到14440万吨,是2010年的2.1倍;货物周转量达到287.11亿吨公里,是2010年的2.3倍。消费快速扩张,社会零售总额达到541.43亿元,是2010年的2.47倍,居全省第9位。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全市共有限额以上市场主体1100 个,商业网点3万余个,超市连锁店100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连锁企业150多家。

  总体上看,荆门物流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中心城区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突出表现为:一是物流园和专业市场过多,且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已建在建物流园(物流中心)34个,在建成区平均不到2平方公里有一个物流园,已建或在建专业市场59个,平均不到1.5平方公里有一个专业市场,遍地开花,布局散乱。二是物流主体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全市在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有266家,快递企业54家,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足3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物流企业只有6家,4A级物流企业目前只有2家,至今没有快递区域分拨中心。三是基础配套不完善。物流园(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大多基础设施不完善,装备落后,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运用不够。四是物流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大,大多采取包车、零担转运等传统物流运营方式,甩挂联运、集装化联运、多式联运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仅在个别企业试点。五是同质化严重。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煤炭、化工品、建材、农产品等领域,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物流、物流金融等新业态发展滞后。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增强中心城区物流业辐射带动力为目标,以推进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资源优化整合,促进物流园和专业市场集约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先进技术和方法运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融合,促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支撑力,将荆门打造成为汉江中游航运中心、长江经济带物流园城市和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集聚发展、业态先进、绿色环保、特色突出、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物流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2-3个现代物流专业市场融合发展100亿元的产业基地、3-4个现代物流专业市场融合发展20亿元的产业基地。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5%。

  第四章 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一、布局思路

  (一)优化布局,激活存量,吸纳新量,拓展功能,打造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专业市场融合发展聚集区。

  统筹荆门经济地理基础、区域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发展成熟状态、综合交通资源与城市集疏运条件、城市均衡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经济社会民生需求等因素,打造牌楼组团、麻城组团两个融合发展集聚区。

  牌楼组团集聚区: G55 + G207复线 + G437 + S439 +东三环区域,定位为综合物流和汽车摩托车、机电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家居建材、农资农具、再生资源、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展示功能集聚区。

  麻城组团集聚区: G55 + G207复线 + G348 + G42 + S219 + 东三环区域,定位为保税物流和进口商品、家庭用品、电子电器、异域风情文化展示功能集聚区。

  (二)以新建促提升,以整合促集聚,以兼并重组促转型升级。新建若干具有核心引领带动作用与集聚作用的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引导中心城区物流企业和市场资源退城入园,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将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培育成为荆门市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服务产业,提升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二、总体布局

  根据荆门中心城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基础,总体布局为“七个物流园、五大市场”。

  七园:荆门保税物流园(原名为: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园)、中国农谷·荆门现代农业物流园、荆门公路港物流园、荆门铁路物流园、荆门石牌港物流园、荆门临空物流园、荆门化工物流园。

  五大市场:家居建材装饰五金百货市场、汽车机电机械市场、再生资源市场、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进口商品和家庭用品市场。

  三、七个物流园布局及功能定位

  1.荆门保税物流园

  ——区位:麻城组团。襄荆高速以东,武荆高速以南,东三环以西,喜民园路以北区域。

  ——基础条件:襄荆高速、沪蓉高速和多条国道省道、蒙华铁路及规划铁路线与石牌港相连,集疏运条件优越,通达区域广阔。与荆门高新区、化工循环产业园毗邻,辐射半径不超过10公里,具备便捷服务条件和聚合分拨基础条件。

  ——规模:园区规划面积26.2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物流核心区用地面积约8610亩。

  ——发展定位: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期为荆门综合保税区),湖北省现代综合物流示范园。

  ——功能定位:提供综合保税、国际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等现代物流服务,布局荆门综合保税区、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快递分拨中心、城市配送中心。

  2.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物流园

  ——区位: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荆东大道(G207)以东,荆钟大道(G347)以南,襄荆高速以西,S439或白庙路以北区域。

  ——基础条件:中国农谷杨竹流域“四化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联通G347、S439、东三环,集疏运条件优越。

  ——规模:规划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

  ——发展定位:农资和大宗农产品服务平台,农耕文化展示与现代物流融合创新发展区。

  ——功能定位:提供农业综合物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电商体验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3.荆门公路港物流园

  ——区位:东宝区牌楼镇牌楼村,蒙华铁路以东,新生路以南,东三环以西,荆钟公路(G347)贯穿其中。

  ——基础条件:毗邻杨家桥市场集中区,G55、G347、S439、东三环联通该区域,集疏运条件优越。

  ——规模:规划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

  ——发展定位:荆门市“互联网+高效物流”多式联运示范园;国家交通运输物流荆门信息中心;中小型物流企业总部基地,城市配送中心和快递分拨中心。

  ——功能定位:提供无车承运、集并分拨、中转配送、多式联运、物流信息、货运代理、物流加工、城市配送、快递物流、海关代理等综合服务。

  4.荆门铁路物流园

  ——区位:依托荆门火车站华能联接线建设。

  ——基础条件:中国铁路总公司规划建设的多式联运物流园。与焦柳铁路、蒙华铁路和荆门石牌港构成物流大通道,为荆门主导产业和汉江流域提供生产性物流服务。

  ——规模:规划核心区总用地面积2000亩以上。

  ——发展定位:湖北省大宗物资集散配送转运基地,荆门市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北煤南运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园。

  ——功能定位:整合荆门中心城区铁路货场,通过公路和铁路与石牌港相连,实现公铁水联运,提供大宗物资交易、运输、仓储、加工等综合服务。依园建设煤炭、钢材、木材、其他大宗生产资料专业市场。

  5.荆门石牌港物流园

  ——区位:石牌港及其陆域(钟祥市石牌镇姚台村、曾台村)。

  ——基础条件:千吨级汉江枢纽港。通过S439和铁路连接线与中心城区荆门保税物流园、荆门铁路物流园、荆门公路港物流园对接,具有良好的水运基础条件和多式联运集疏运条件。

  ——规模:规划一期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

  ——发展定位:汉江枢纽港物流园。

  ——功能定位:提供大宗散货、件杂货、集装箱物流服务,为矿产、建材、粮食、机械设备、磷化产品提供水陆铁多式联运服务。

  6.荆门临空物流园

  ——区位:钟祥冷水机场及其毗邻区域(钟祥冷水镇官坡村、李湾村、凡庙村、乔坡村)。

  ——规模: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

  ——发展定位: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顺丰货运枢纽)和武汉临空经济区,建成江汉平原临空物流枢纽。

  ——功能定位:提供电商快递物流、中大型客户定制化物流、冷链物流、鲜活农产品即时物流、通用航空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7.荆门化工物流园

  ——区位:掇刀区麻城镇火山村,杨竹大道以东,武荆高速以南,荆门保税物流园规划路以北。

  ——规模:规划用地面积约1700亩,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300亩。

  ——基础条件:该址位于荆门保税物流园东面,交通便捷。距离二广高速(G55)麻城进出口约6.3公里,距离荆门石牌港约16公里,距离武荆高速(G42)与蒙华铁路交界处(在建高速路进出口)约3.2公里,距离武荆高速直线距离约2.3公里,距离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约9公里,距离火山村新农村居民点约1.1公里,距离杨山水库约4.6公里。无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制性因素。

  ——发展定位:国家重要的化工品物流园。

  ——功能定位:布局停车区、综合服务区、碳4储存区三个功能区。配套危化品车辆专用停车场、化工品停车场、化工品货物储备、物流信息交易、化工物流金融及结算、车辆调度监控、车辆检测、车辆维修保养、综合配套服务。

  四、五大专业市场布局及功能定位

  1.家居建材装饰五金百货市场

  ——区位:东宝区牌楼镇新生村,荆东大道以东,襄荆高速以西,新生路以南,荆钟公路(G347、月亮湖路)以北区域。

  ——规模:规划用地约400亩。

  ——基础条件:与G55、G207复线、G437、S439、东三环联通,直接辐射东宝区。

  ——发展定位:区域性建材家居装饰交易服务集中区。以家居建材、装饰装修辅材、五金、百货为主的集产品交易、展览展示、品牌推广、电子商务、商管运营等一体的专业市场集聚区。

  2.汽车机电机械市场

  ——区位:东宝区牌楼镇新生村,①八大巷以东,荆钟公路(G347、月亮湖路)以南,荆和大道以西,江山二路以北;②荆和大道以东,荆钟公路(G347、月亮湖路)以南,荆东大道(G207)以西,江山二路以北。

  ——规模:规划用地约1170亩

  ——基础条件:与G55、G207复线、G437、S439、东三环联通,主要汽车品牌沿月亮湖路布局,已初具规模。

  ——发展定位:机电产品、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交易服务和机车文化娱乐集聚区。提供集汽车摩托车和机电机械展示、销售服务、汽配汽修、汽车美容、汽车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3.再生资源市场

  ——区位:牌楼镇牌楼村,小康路以东,荆钟公路(G347)以南,黑虎路以西区域。

  ——规模:规划用地约500亩。

  ——基础条件:与G55、G207复线、G437、S439、东三环联通,初步建成鄂中再生资源市场。

  ——发展定位:荆门市再生资源交易、绿色再制造集聚区。提供二手商品交易、分拣加工、再生资源绿色生产加工等服务。

  4.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区位:高新区·掇刀区兴隆岗,精忠大道以西,明礼路以北,至信大道以东,汇智路以南区域。

  ——规模:规划用地约1200亩。

  ——基础条件:与G55、G207复线、G348、G42、S219、东外环联通,集疏运条件优越,辐射区域广阔。多辉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已建成投产,基本形成规模化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农产品物流聚集区。

  ——发展定位:汉江流域战略储备冷链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集中区。布局蔬菜、水果、粮油、水产品、干货调味品、冷冻食品、副食、肉食禽蛋、豆制品、农资、种子等涉农批发市场,提供农副产品交易、农副产品仓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营运、农产品城市配送、农产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一体化服务。

  5.进口商品和家庭用品市场

  ——区位:高新区·掇刀区迎春街办,毗邻荆门城市新中心商圈,阳光大道以东,深圳大道以南,荆东大道以西,培公大道以北区域。

  ——规模:规划用地约1250亩。

  ——基础条件:集疏运条件优良。毗邻荆门城市新中心商圈,初步形成人民万福、金银岛建材家居市场。

  ——发展定位:进口商品、家庭用品、家用电器、家居用品交易市场与异域风情文化时尚摩尔城。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一、推动融合创新发展

  (一)实施重点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荆门保税物流园、荆门临空物流园前期工作。加快编制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物流园、荆门公路港物流园、荆门石牌港物流园、家居建材装饰五金百货市场、汽车机电机械市场、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进口商品和家居家庭用品市场等各物流园和专业市场详规。加快推进各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工程建设,新增2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和专业市场。

  (二)实施退城进园计划。强化政府规划引领作用,引导物流企业退城入园。对于不符合中心城区城市总规或无建设依据的物流园和专业市场予以关停,构成安全隐患、妨碍周边区域交通、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予以取缔。对于有规划依据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落后老旧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可以保留原址土地等相关权益,实现转型发展。将资源利用程度低、业态低端、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的物流园和专业市场纳入荆门市去产能范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优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整合、提升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组,推动中心城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退城进园。对分散在市场集聚区和货运场站周边的货运信息服务部、个体货运企业,按照“增量入园、存量调整”原则进行撤并和疏导。力争2018年完成中心城区小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和专业市场的整合。

  (三)实施物流园和专业市场融合创新发展计划。鼓励建设“园中园”,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新建、改建、扩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时,需配套建设公用物流配送设施、标准化VMI仓库或supply-hub仓库。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专业市场紧密合作,利用VMI仓库或supply-hub仓库拓展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2016年底前完成已批在建物流园、专业市场公用物流配送设施、标准化VMI仓库或supply-hub仓库条件审核。其他新建物流园、专业市场在审批时进行公用物流配送设施、标准化VMI仓库或supply-hub仓库条件审核。引导物流企业与物流园、专业市场、大型企业互联互通,共同构建供应链,共建共享信息平台,开展定制化物流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试点示范,在荆门保税物流园、荆门公路港物流园、荆门铁路物流园、荆门石牌港物流园、荆门临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建设甩挂、集装化、多式联运设施,开展甩挂、集装化、多式联运服务。

  二、培育产业集群

  将物流业发展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按照“培育壮大一批、引进移植一批、整合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促进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一)实施骨干物流企业精准培育计划。对于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实行市区两级对口服务、“一企一策”、精准培育, 重点培育荆门传化公路港物流公司、湖北彭墩汉光现代农业物流公司、荆门多辉农产品物流园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辐射带动性和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专业市场主体,围绕荆门市七大主导产业构建供应链,打造制造、营销、物流等供应链一体化新业态。培育2家省级城市配送示范企业,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4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

  (二)实施龙头企业引进计划。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依托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金公司开展招商,重点引进一批供应链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物流地产商、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组本地弱势企业,构建跨区域物流和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三)实施物流园、专业市场100亿产业培育计划。推行“市场带动产业,物流支撑市场”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以荆门保税物流园、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物流园、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汽车机电机械市场为主体培育100亿元产业基地,以荆门公路港物流园、家居建材装饰五金百货市场、国际商品和家居家庭用品市场等为主体培育20亿元产业基地。

  (四)实施百亿物流产业培育计划。以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物流园和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供应链核心主体,对接1000个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聚合1000个以上农产品经销大户,构建农产品冷链供应链集群,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百亿产业。培育电子商务物流百亿产业。全面建设“互联网+”物流园、“互联网+”专业市场,将中心城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为电商平台,构建“展示+平台+物流+服务”的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平台,培育1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牌楼组团物流专业市场集聚区打造家居建材电子商务集群、同城服务电子商务集群、荆门电商物流集群,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麻城组团物流专业市场集聚区培育家居家庭用品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在漳河新区打造生态旅游电子商务集群、通用航空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三、填补三大突出短板

  (一)抢抓湖北自贸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荆门保税物流园规划建设,填补市域保税物流空白。组建荆门保税物流投资公司,启动规划和申报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6年完成在荆门保税物流园基础上的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划,2017年完成工程建设,2018年初验收封关运行。

  (二)加快建设10万吨级冷链物流中心,填补市域战略储备冷链物流中心空白。在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标准化公共型10万吨级冷链物流中心,为荆门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出口加工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加快建设荆门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填补区域性资源交易中心空白。在荆门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荆门物流资源交易中心,提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服务流等供应链资源交易服务,对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航运交易所和武汉物流交易所,形成区域性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在荆门公路港物流园建设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荆门信息中心,依托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物流园、中国农谷·荆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主体加快建设中国农谷大数据中心,与荆门物流资源交易中心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四、提升基础配套能力

  (一)完善陆路(公铁)物流通道。规划建设荆门中心城区至荆门石牌港城港一级快速通道,实现中心城区物流园与荆门石牌港物流园快速无缝对接,实现陆水联运;规划建设蒙华铁路掇刀站至荆门石牌港货运铁路连接线,完善荆门石牌港区域集疏运通道,实现铁水联运。

  (二)完善水运物流通道。疏浚汉江航道,开展汉江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提高航道通过能力。加快完成汉江碾盘山至兴隆段110公里三级航道整治和20公里江汉航线航道整治。积极推动荆门石牌港与武汉新港、宁波港及沿海港口城市合作,打通江海国际联运大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和通关直达目标。

  (三)完善空港物流通道。加快推进冷水货运机场建设,配套建设快递物流功能区,与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等国内机场对接。建设冷水机场与G347联接一级公路, 实现冷水货运机场到荆门牌楼组团物流园的快速通道,实现陆空联运。

  (四)打通与“一带一路”对接通道。整合荆门中心城区铁路货站,加快建设荆门铁路物流园及其联接通道,通过郑渝铁路和渝西铁路联通西安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焦柳铁路、二广高速与广东、广西相连,通过汉江对接长江与上海相通,通过郑渝铁路和陇海铁路对接连云港,实现与海上丝稠之路的对接。

  (五)提升大通关能力。设立荆门市口岸办。加快建设荆门保税物流园、荆门公路港物流园和荆门石牌港、沙洋港,积极申报国家级二类开放口岸,争取设立荆门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设独立的海关监管区。

  (六)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物流企业、快递企业整合便民店、社区、企业资源,建立末端网络节点,形成城市配送服务网络体系,解决中心城区“最后一公里”投递、配送难问题。鼓励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在商圈、产业园、大型企业建设快递公共投递服务站和智能包裹柜(快件箱)等智能化自助服务设施,开放使用。引导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建设定制化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定制化快递服务。

  (七)推进物流标准化、集装化、智能化。推动传统物流向标准化、集装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夯实“互联网+” 高效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互联网融合创新与物流效率提升的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装备、 服务、安全等标准的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技术,提升智慧物流水平。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和智能化托盘等集装单元化技术,提升配送的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荆门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物流园、专业市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实行项目清单管理,实施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管理。积极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建立督办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对照项目路线图定期实行跟踪督办,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

  二、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荆门市物流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物流企业退城进园、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优势企业按照规划布局方向对存量物流资源和专业市场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和外资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入住园区的物流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物流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利用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多渠道融资。鼓励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投资符合规划的物流项目建设,参与重点物流企业重组、并购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园区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规划和建设,对纳入规划的重点物流园、专业市场优先保障用地需求。适当放宽符合规划的物流企业和专业市场的投资强度要求。对规划建设的物流园、专业市场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标准收费,严格执行鼓励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

  三、强化规划管理

  严格新增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审批。新建的物流项目、专业市场必须在中心城区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布局规划范围之内。对于不符合规划的物流项目和专业市场项目,发改部门不予立项,规划部门不予规划选址,国土部门不予用地计划,环评部门不予环评,工商部门不予办照。

  四、规范物流车辆管理

  公安部门和道路货运管理部门,要制定中心城区大型物流车辆分类管理制度,禁止大型物流运输车辆和危化品运输车辆进入主城区;完善中心城区配送车辆、快递专用车辆通行和停靠等交通管理措施,促进合规车辆便利通行和作业,限制不合规车辆通行;完善在中转盘驳、城市配送等环节使用的新能源车型和节能车型的交通管制。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招才引智机制。依托“龙泉英才计划”、“产业高端人才引领”、“人才回归”、“招硕引博”等工程,大力引进物流和市场管理高层次专业人才。成立招才引智基金,通过引进人才带动项目引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应用国家培训补助资金,加强与院校合作,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基地,面向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定向培训培养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协会代表行业利益、反映企业诉求、提供中介服务、规范企业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