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420800011236211P/2021-02755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发文日期: 2021-01-19
发文字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关于荆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日期:2021-01-19 17:02

——2021年1月19日在荆门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荆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聚焦“六稳”“六保”,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恢复发展战、民生保卫战,努力把疫情冲击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疫后经济稳步复苏,市场活力回升,民生保障有力,“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战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6.4亿元,同比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31亿元,同比下降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8亿元,同比下降27.7%;实际利用外资12507万美元,同比下降74.6%。进出口总额86.4亿元,同比下降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58元,同比下降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0元,同比下降2.8%。全市经济从“按下暂停”到“重启恢复”,再到“加快全面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逐季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连续6个月当月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8月当月实现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8个月累计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二)复工复产成效明显。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90项重点工作清单、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30条、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回补10条等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各类惠企政策资金272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下降0.23元。开展机关干部“进企业、解困难、促发展”活动,强化要素保障,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12月当月,全市35个工业大类2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22个限上商品零售类别17类销售额实现正增长,产值前100家重点工业企业82家产值实现正增长。全年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销售额分别恢复至上年89.6%、87%、78.3%、81.6%。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同比下降32%,比上半年收窄48.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72.2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

(三)重点建设顺利推进。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1个,总投资60亿元长城整车、12.6亿元巨邦化工等48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落地。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008个,完成投资1230亿元,其中,新开工入库亿元以上项目370个。省委省政府督办的3个重大产业项目、27个省级重点和118个市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217.8%、145.2%、113.1%。亿纬动力第三产业园、心悦新材料、园博园等77个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润都制药、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玲珑轮胎一期等424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全市人民期盼的高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荆荆高铁、襄荆高铁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荆宜段开工在即。

(四)农业发展稳定向好。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全市粮食、油料作物种植总面积分别达到693.6、210.3万亩,比上年分别增加5.1、24.5万亩;总产分别达到286.8、37.2万吨,比上年分别增加0.33、5.5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全市完成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项目28个,12月末生猪存栏191万头,同比增长65%。蔬菜、牛羊、水产、禽蛋等“菜篮子”产品产供稳定。“荆门油菜”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实施荆门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圈、荆钟荆京荆沙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圈三带”重点项目66个,完成投资34.68亿元。

(五)新动能加快成长。以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实施5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7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51.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3.1个百分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累计达到308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6项。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3.6亿元,同比增长4.1%。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54568户,同比增长6.7%,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49961户,同比增长11.3%。

(六)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全年民生支出完成25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4693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就业稳步增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社会保障继续加强,社保覆盖率、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98.8%;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351套、基本建成4768套、分配入住2826套。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改建乡村寄宿制学校36所,中心城区新增学位1.55万个。城市建设计划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气比例达到80.3%,全市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高到88.9%。

2020年,全市经济触底回升,经济基本盘持续回稳向好,但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实现年度计划目标,投资后劲不足,消费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产停产企业增多;产业链供应链修复、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压力还较大。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建党100周年。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恢复重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重大变革,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从国内形势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在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宏观调控政策有空间等支持因素,以及低基数因素作用下,预计我国经济将实现快速增长。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经济基本盘持续回稳向好,重点传统产业运行稳定,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为今年经济快速恢复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以及2020年低基数因素,对接“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出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突出重点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项目建设“第一位任务”不动摇,发挥有效投资的“定海神针”作用。一是大抓实抓招商引资。强化招商信息研判、项目预审等工作机制,深化产业链招商,谋划重大产业招商活动,力争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二是聚焦聚力重点建设。坚持重大项目路线图管理,完善项目日常调度、秘书服务、拉练巡检、晾晒评比等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建设全要素保障,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新开工400个、新竣工350个。重点要抓好荆荆高铁、襄荆高铁、沿江高铁荆门段、碾盘山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对标对表补短板强功能。实施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谋划并实施一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公共卫生体系、产业园区提升、生态环境等领域补短板项目,重点推进5G基站、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道路和供排水设施、市县传染病医院(病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钟祥“一江两湖”生态治理和南湖清淤、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

(二)突出创新驱动,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把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一是着力打造创新发展强大引擎。促进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全领域、多形式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科创社区、省级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分行业、分领域实施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壮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领军企业。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7.5%以上。二是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进行“强链、延链、补链”,加快长城汽车技改、亿纬扩能、润都制药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三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赋能、网络化连接、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20亿元。完成20家磷化、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链企业垂直整合。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30个以上。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四是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服务业”行动计划和服务业“五个十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下沉扩容,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抓好内陆港公铁物流中心、申通快递物流基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县(市)配送投递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县乡全覆盖、农村生活消费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奥游科技产业园、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圣境山滑翔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广使用荆门文旅卡,差异化推进全域旅游。

(三)突出强农富农,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一是推进农业提质提效。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7亿斤以上。突出大宗农产品“专而优”、特色农产品“小而精”,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培育壮大加工牵引型、流通带动型、技术服务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枝花”“一只虾”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示范村、整治村规划,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擦亮小城镇”行动,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全覆盖,促进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治理提档升级。新增6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0个整治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持续规范运行。三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扶持脱贫村发展“一村一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政策、规划、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四)突出协调发展,服务构建区域发展布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市级领跑、县域突破、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一是加快推动市级高质量发展。加快白云大道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枢纽站。壮大化工、装备制造、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与化工循环产业园一体化扩区调区。高标准建设月亮湖路现代物流产业带、圣境山生态休闲旅游带,加快漳河新区开发,推进园博园、温泉新城、龙山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二是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优化“一主三副四群”新型城镇化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全市9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扩规提质,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品”“一业一品”。突出产业聚集,加强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重点培育发展以胡集为核心的荆北城镇组群、以沙洋镇为核心的荆南城镇组群、以新市镇为核心的荆东城镇组群、以郢中镇为核心的汉江港口城镇组群。

(五)突出深化改革,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纵深推进改革,努力将荆门建成要素积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现代治理的“样板”。一是更大力度优化市场环境。落实“非禁即入”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水利、医疗、养老等领域投资和运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度。推进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效运营,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二是更大力度提升政府服务质效。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区域性统一评价等领域改革,优化用水用电用气、登记财产服务,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三是更大力度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金融支持等惠企政策,持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水用能成本。引导金融资金“精准滴灌”,加大对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六)突出兜牢底线,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并重,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微经济和“副业创新”,支持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2%、99%。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对城乡无供养老人、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保障。完成3个棚户区442套改造任务。三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民办幼儿园资源,推进技师学院搬迁、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城市职业学院开工建设。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推动市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四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攻坚和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空气质量,改善浰河等重点流域水质,修复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2021年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全力推动我市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