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个中心、三个目的地”——《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摘要
来源:市文旅局
日期:2022-04-19 10:25

编者按:近日,《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分为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多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文化旅游综合消费、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体系、保障措施十章,本报摘录部分重要内容以飨读者。

发展目标

总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中心、三个目的地”,即创建特色鲜明的区域文旅消费中心,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航空运动休闲目的地、长寿健康养生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国有戏曲院团和文艺院团综合排练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设施年服务人次达到350万,每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800场次。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各级体育社会组织达到200个以上,全民健身站点每万人达到10个以上,建成城市“10分钟健身圈”。

(二)新时代艺术创作生产精品迭出。鼓励原创性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创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2—3部。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高水平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层次分明、专业齐备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

(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扎实有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屈家岭、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文博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建设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四)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建设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10个,创建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200家以上,人均文化消费达到1000元。

(五)旅游业地位作用充分彰显。大手笔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建成投资30亿元以上旅游项目1—2个,投资10亿元以上旅游项目5个以上,投资过亿元旅游项目10个以上。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在2022年恢复到2019年水平后,分别年均增长10%、14%以上,规划期末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300亿元。

(六)文化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生产安全、文物安全底线始终守牢,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持续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推动东宝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实现村级文化广场全覆盖。

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打造群众身边的“15分钟文化圈”。

二、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将群众文化活动“做活”,每三年举办一届荆门艺术节,打造舞动荆门、唱响荆门、书写荆门、刻画荆门等品牌。

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做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

将群众文化专业力量“做强”,建立专业化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0场次。

三、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

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推广公共文化活动网络直播。

四、大力推进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

(一)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水平。推出一批优秀新创作品,全力冲刺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湖北艺术节。

(二)加强文艺院团和文艺领军人才建设。打造文化名家工作室50家以上。创建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五、创新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广电传媒监管。

★公共文化服务四大项目

1.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项目。市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建成沙洋县文化馆,钟祥市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非遗展示馆,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三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示馆、剧场),屈家岭管理区“四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

2.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项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数据量年度增量不低于5%,线上服务人次年度增量不低于3%。

3.艺术精品创作项目。创作2部主题大戏,推出15—20件荣获国际性、全国性赛事奖项的文艺作品,打造“中国工业版画之乡”。

4.艺术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引进戏曲、导演、编剧等专业文化艺术人才20人,新增戏曲“牡丹花奖”获得者5人以上。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夯实文物事业基础,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彰显文博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一、强化文物保护利用

二、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文物遗产保护项目。完成明显陵遗址保护工程项目、小皇陵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节孝可风坊保护工程项目,加快城河遗址、纪山楚墓群、十里汉墓群(纪山镇区域)等安防工程建设,完成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消防工程。实施沙洋马家垸新石器时代遗址安防建设项目。加强林场遗址的保护与研究。

2.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荆门市博物馆馆藏瓷器、钟祥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京山市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和革命文物等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3.非遗保护传承项目。拍摄制作30集非遗数字资源,对10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记录,建成10个以上传统工艺工作站。

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

一、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推动项目往园区落地、企业向园区聚集,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

二、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支持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影视、演艺、旅游等领域资源整合,鼓励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品牌引进、加盟经营等手段,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旅游企业。

三、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强化科技在文化装备制造、印刷包装、出版发行、新闻传媒、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文化行业中的应用,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工程

1.文化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推动文化用品制造向现代舞台装备、新型影院系统、数字多媒体娱乐设备、游戏游艺设备等领域转型,重点扶持京山京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湖北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昊文化有限公司、湖北厚东印刷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制造企业。

2.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建设奥游科技文化产业园,引进省内外游戏产业链上的网络科技企业,打造具有较强创新创富能力的网络游戏科技产业园区。支持湖北群艺文化创意产业园、云创智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发展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品牌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重点扶持湖北群艺文化产业集团、灿烂阳光文化传媒、酷为多媒体科技、荆门建筑设计院、荆门市政园林设计院等创意设计企业。

3.文化娱乐产业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建设荆楚映象文化产业园,打造大型秀场“荆楚映象”演艺综合体。建设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中国动漫嘉年华。建设荆门传媒中心、京山毓秀影视城等传媒基地,发展影视传媒产业。重点扶持湖北楚秀基地、影城,引导演艺娱乐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超市化方向发展。推进荆门花博园、荆门园博园、象山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可可田园文化产业园、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圣境花谷田园等项目,打造环漳河休闲运动带、都市休闲农业圈等区域性休闲娱乐聚集区。

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环节,着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幸福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产业,全力打造旅游强市。

一、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一)彰显城市文化气质。

(二)创建优质旅游名片。

(三)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四)突出运动休闲特色。

(五)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六)塑造鲜明文旅形象。

★重点旅游景区创建工程

1.A级景区品牌创建项目。实现5A级旅游景区“零”突破,新增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4个、2A级旅游景区2个。到2025年,全市A级景区达到25个以上。

2.传统景区升级改造项目。引导明显陵景区、黄仙洞景区、彭墩乡村世界、汇源农谷体验园、绿林山景区、太子山森林公园、漳河景区、象山景区、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沙洋油菜博物馆等升级改造,挖掘景区特色文化,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乡村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重点推进京山对节白蜡小镇、沙洋油菜花海小镇、岳飞城田园综合体、樱花部落、泰康京山农场、马岭现代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打造一批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品牌,创建乡村旅游聚集发展试点区。

★旅游配套要素提升工程

1.住宿产品体系提升项目。加快推进汇金中心五星级酒店、掇刀温泉酒店、莫愁村莫愁渡客馆和沧浪湖客馆、京山温泉新区民宿群、圣境山竹韵湾民宿群、漳河环库民宿群等项目建设。

2.特色美食品牌培育项目。荆门名宴:漳河全鱼宴、石牌豆腐宴、钟祥长寿宴、钟祥宫廷宴、绿林好汉宴、太子山猎人宴等。荆门名点:蟠龙菜、长湖鱼糕、矮子馅饼、太师饼、腊香鸡、八角雪枣等。打造“荆门必吃榜”“寻味荆门美食旅游线路”。

3.“荆门好礼”旅游产品项目。每两年举办“荆门好礼”文旅商品大赛,更新推出一批荆门特色文创产品(文旅商品),打造荆门特色旅游产品名录库,形成优质文旅商品品牌。

二、全域联动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积极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一主三副六组团、一环三廊多节点”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一主”即荆门中心城区。

“三副”即打造钟祥、京山、沙洋三个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副中心。

“六组团”即打造荆西北山乡户外旅游区、纪山楚文化风情旅游区、大洪山绿林客店山水旅游区、中国农谷农耕文化旅游区、“虎太大”(虎爪山、太子山、大口)长寿康养旅游区、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区。

“一环”即依托G207、G347、G348等道路进行主题化升级改造,串联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和文旅项目,打造全长约450公里的市域旅游大环线。

“三廊”即以荆门为中心,打造宜荆武(以现代都市、世界遗产、长寿养生、农耕文明、生态长廊的文化特色产业线)、襄荆荆(以道家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为重点,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走廊)、十荆潜(以汉江及江汉运河水道为依托,以乡村休闲、民俗等文化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文化风情体验区)三条放射状的旅游发展廊道。

“多节点”即打造漳河、曾集、客店、石牌、绿林等一批节点性旅游名镇、名村。

三、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建立与自助游、深度游、慢享游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体系,提高旅游服务体验度。

(一)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二)提高智慧文旅服务水平。

(三)构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拓展文化旅游综合消费

完善文化旅游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消费试点,着力建设区域文化旅游消费中心城市。

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二、激发夜间文化旅游消费

三、开展文化旅游消费惠民活动

★文化旅游消费拓展工程

1.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打造中天街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万达广场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莫愁村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京山网球小镇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等,推动钟祥市莫愁村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

2.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莫愁村夜间游览、荆楚映象演艺秀场、圣境花谷灯光音乐节、网球小镇夜间健身、鸳鸯溪夜间漂流、绿林寨星空音乐夜营、花台山音乐焰火节、金水湾—西荆河畔商业街夜游等。

3.文化旅游消费惠民活动。开展“荆门越夜越精彩”文化旅游消费惠民活动,举办美食节、啤酒节、音乐节等夜间娱乐消费活动。开展“富美荆门·四季村晚”活动,展销非遗产品、文创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促进乡村旅游消费。

推进多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农业、工业、商贸、教育多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产业聚集区,建成20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30个研学旅行基地。

一、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促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

三、促进“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四、促进“文化旅游+工业”融合发展

五、促进“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发展

六、促进“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

★多业融合示范工程

1.“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明显陵5A级文化旅游景区、莫愁上村、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荆楚映象文化产业园、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京山绿林景区。

2.“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项目。京山网球小镇、爱飞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圣境山滑翔基地、爱飞客飞行社区、省航空运动中心、钟祥莫愁水世界、莫愁游泳馆、圣境矿坑越野公园、凤凰湖水上运动中心。

3.“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项目。可可田园文旅产业园、京山对节白蜡小镇、国宝桥米小镇、沙洋油菜花海小镇、彭墩乡村世界、岳飞城田园综合体、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沙洋水云山项目、荆门花博园、屈家岭国家农业公园、黄桃生态休闲产业示范园、长湖花开农业休闲度假区、东宝区雾稻河谷·钱河田园综合体。

4.“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发展项目。荆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大洪山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汇源农谷生态体验园、金色农谷研学基地、圣境花谷研学营地、爱飞客研学基地、金龙泉啤酒厂研学基地、岳飞城·田园综合体研学营等。(市文旅局)

[相关正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