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提升,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作为农业大市、全省强县工程考核进步市,我市“三农”工作将从哪些方面突破?近日,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梅勇。
以发展规模特色优质农业为突破
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问:全市“新春第一会”提出“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请问如何有效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答:荆门是农业大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去年,我市粮食增量全省第1,水产品产量全省第2,油菜籽产量全省第3,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发展规模特色优质农业为抓手,切实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拉长做精重点产业链。市级层面继续实施“六个一”工程,重点抓桥米、高油酸菜籽油和花卉苗木等产业链条壮大;各县(市、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发展格局。二是全力振兴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坚持“三量工作法”,“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推动“小进规、规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0%以上。坚持链式思维,推动“一只鸡”供应链上线运行。三是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引龙头和育龙头两条腿走路,每个县(市、区)要在引进全国农业企业500强等头部企业工作上取得突破;全市储备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育计划,强化院士专家团队支撑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实质运行,推动“小舢板”变“产业航母”。四是大力培育农业品牌。构建“4+2+N”的品牌体系,即融入江汉大米、潜江龙虾、湖北菜籽油、湖北牛肉省级品牌,创建荆门高油酸菜籽油、荆门风干鸡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县一品”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做大“荆品名门”品牌家族。围绕“一库清水出好品”,打造漳河系列优质农产品品牌,新增农产品“二品一标”10个以上,加快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
以实施“清洁家园”工作为突破
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问:乡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请问今年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上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答: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小切口”推进“大纵深”,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持续深入整治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工作,落实四级包保责任制,逐级办好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提升;建立常态长效管护机制,用好用活“七步工作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协同推进农村“厕污垃”治理,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三个全覆盖”。二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水、电、路、讯、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供电可靠率达到99.92%,提升农村公路600公里,新增5G基站125个,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提档升级实现全覆盖。三是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教联体、医共体、养老服务综合体“三体”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
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突破
着力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问: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请问今年将如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答: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我们将以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抬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底板,全面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一是着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针对331个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一村一策”制订攻坚突破方案;管好用活农村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合作公司等载体,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三地一房”,每个乡镇要实质性运行2—3家乡村合作公司。深入推进“雁归农谷”工程,定期举办“揭榜招贤”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路演,每个行政村至少新引进1名能人、落地1个项目。二是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实施“头雁”工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两个畅通”工程等载体,发挥镇村“哨卡”作用,建立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彭文洁 李晓雪 周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