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
来源:市审计局
日期:2023-01-26 08:14

——2022年12月27日在荆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荆门市审计局局长  董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关于2021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审计整改工作情况

根据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关于2021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审计查出问题的审议意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审计整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整改主体责任持续加强。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切实扛牢审计整改主体责任,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紧紧抓住整改契机,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预防和整治两手抓,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的有机结合,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审计工作成果,提升整改效能。

(二)整改督办力度持续加大。市审计局认真贯彻市委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将落实审计整改贯穿审计全过程,推行审前自查自改、审中边审边改、审后立行立改的审计整改督办模式,促进审计查出问题及时得到整改;建立审计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对《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逐个对账销号,确保整改工作立竿见影、落地见效;主动争取市人大和市纪委监委的指导,建立完善与市委巡察办及各主管部门的贯通协作机制,形成整改合力,产生震慑效应。

(三)整改工作成效持续提升。2021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55个,已整改53个,正在整改2个。其中,收缴入库财政资金26600.78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3272.92万元,收回出借资金16761.33万元,督促拨付项目资金7364.8万元,按审计建议调整账务29939.03万元,清退违规支付资金5607.94万元,补收个人工会经费13.4万元;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87条,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完善制度47项。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市审计局向市纪委监委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31件,截至2022年11月底,已立案查处10件,其中立案审查1人次、留党察看处分1人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人次、党内警告处分3人次、撤职处分1人次、记过处分1人次、诫勉谈话7人次、书面检查8人次、批评教育4人次、罚款处理4个公司及6个相关负责人、约谈提醒并通报批评招投标评委12人次、备案登记停车场8个。

二、市级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一是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整幅度较大的问题,市财政局正会同市国资委研究出台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精准度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二是项目资金预算不细化的问题,市财政局已对2022年预算安排的据实核拨项目进行了清理整合,将未细化的项目资金统筹用于预算执行中新增的支出项目,编制了市级调整预算,已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财政决算(草案)编报内容不准确的问题。市财政局已将未缴库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污水处理费收入等非税收入及时从非税资金汇缴专户中缴入国库,2022年决算数严格按照国库实际入库数编报。

(三)非税收入缴库不及时的问题。市财政局已将2021年度非税收入17500.40万元及财政专户利息922.84万元缴入国库。

(四)部分债券资金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市财政局已督促漳河新区加快支付进度,拨付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一般债券资金1290.68万元。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经市政府批准、报省财政厅备案后,调整1219万元用于605院内海慧沟截污管改造工程等其他项目建设。

(五)预拨经费长期未清理的问题。市财政局已及时对预拨经费进行清理,并明确核销责任科室。对能落实来源的予以冲销;对暂不能冲销的,进一步落实资金来源后冲销。

(六)其他应付款清理不到位的问题。市财政局已加大对本级财政暂付款、暂存款的清理力度,分类核查,对确实不能支付的资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进行统筹使用。

(七)部分上级专项资金使用不及时的问题。市财政局已督促项目管理部门加快支付进度,目前已使用6028万元,截至2022年底未使用完的资金将收回财政预算统筹。

(八)预算绩效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一是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市财政局待《省直部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出台后,结合实际,迅速制定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推进绩效考核工作。二是未启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相挂钩的机制问题。市财政局已在2023年部门预算编制时,将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对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按照5% 压减预算资金。三是部分单位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市财政局已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学习绩效评价管理政策,严格执行绩效评价制度,科学合理编制绩效目标。四是未及时批复或下达绩效目标的问题。市财政局已规范预算批复内容,今后严格按要求将绩效目标表同步批复到单位。

三、市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各预算单位对2021年预算编制不合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今后将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合理编制预算,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如市应急管理局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管理,规范流程,科学合理编制中省专项资金预算;市农业农村局在编制2022年部门预算时整合项目类型,完善绩效指标设置,提高了项目编制合理性。

(二)收入征管不规范的问题。各单位通过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财务管理、出台制度等方式规范收入征管,已收缴入库177.13万元,通过封存资产和严格“收支两条线”等方式规范收入征收、缴库,涉及资金354.67万元。如市交通局、市漳河水库三干渠管理处已将专户利息收入、水费、房租收入112.66万元上缴国库。

(三)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10个单位通过调整会计账务、建章立制等方式规范专项资金核算和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严格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如市住建局修订完善《荆门市村镇建设项目市级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严格规范项目资金使用,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市发改委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挤占或截留二级单位资金的问题。3个单位通过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开设零余额账户、及时拨付截留资金等方式,规范预算管理,控制不同预算级次、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调剂,确需调整的报财政部门审批后使用。

(五)特设专户管理有待加强的问题。市住建局正在办理市建管处基建户销户手续;市公路建养中心已将偿债专户销户,结余资金8000.41万元已上缴财政专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已将专户资金纳入财务统一核算,今后将加强专户管理,真实、完整的反映各项经济业务。

(六)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各单位已对固定资产全面开展了清理核查,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市信访局、市物流发展局已补记资产入账;市生态环境局已向市行资局申报处置未入账建筑物,并正在组织对锅炉房进行资产评估,待评估后及时入账。

(七)往来资金清理不及时的问题。各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往来款进行清理,及时调整账务。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所属3个单位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依法清理往来款项62.49万元。

(八)执行财经纪律不严格的问题。一是各单位进一步规范公务支出管理,23个单位已按规定补齐相关附件,1个单位清退超标准报销外出研修费用0.11万元;二是7个单位清退违规发放的误餐补助、出差补助5.9万元,1个单位已修订《机关财务管理制度》;三是各单位通过进一步加强学习预算法、制定或完善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执行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四是3个单位已补收工会个人会费0.61万元,4个单位补充完善了工会报销附件。

(九)预算执行大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一是扩大开支范围,用当年指标提前支付下一年度人员及公用经费的问题,12个单位将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指标用途。二是向非预算单位拨款的问题,4个单位完善业务委托协议等资料,今后将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三是往来款清收不到位的问题,17个单位积极催收,已清理收回或调账处理859.53万元,正在组织清收1738.73万元,针对挂账时间长,因历史遗留原因不能收回的往来款373.82万元正在按程序报批核销。四是违规发放驻村劳务费问题,3个单位已解聘炊事员,并停止发放劳务费。五是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3个单位已调账处理105.75万元。六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问题,15个单位已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格按照采购名录采购。七是经济科目或用途录入不规范、会计分录摘要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各预算单位已采取调整账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办法,积极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收支管理。

四、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疫情防控专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疫情防控物资监管不严的问题。市一医等4家单位已将防疫物资按实际价值入账;市卫健委已将购置的防疫物资登记造册、专门存放,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已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加强物资监管。

2.疫情防控资金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市二医等3家单位已建立疫情防控收支台账,设置疫情防控收支专项科目,实行专项核算;捐赠资金46.12万元全部拨付到位,其中,市慈善总会已拨付10.75万元至市仙逸殡仪馆,市红十字会已分别拨付市一医17万元、市二医18.37万元。

3.应急储备中心项目推进缓慢的问题。该项目已得到市政府批准,同意按临时建筑简化办理手续;市鑫建城镇化建设投资公司已按规定建立了应急储备中心财务账。

(二)市直国有粮库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的问题。荆粮集团正在制定公司制改革方案,待改革完成后,实现储备粮由一个公司(粮库)储存;荆粮集团成立工作专班,督促下属企业依规更改储备粮油轮换储存仓(罐),并且每年不少于4次自查;北郊粮库已补填储备粮油卡质量检测记录,设置粮权公告牌,维修粮情监测设施;民生粮库已将办公区和仓储区实行绿化带分割,确保仓储区消防安全。

2.投资及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民生粮库已修订《民生粮库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务核算,及时办理了荆门市三民粮油有限公司注销手续;北郊粮库修订完善了《北郊粮库“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实施办法》,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两个粮库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北郊粮库将7栋仓库2666.34万元登记入账,民生粮库将9处房屋及仓库、4台机器设备、2项土地使用权登记入账;北郊粮库规范合同、文书等资料的管理,已与荆门市万丰置业有限公司补签房屋租赁合同,并将合同移交档案室管理。

3.粮库公司制改革不彻底的问题。北郊、民生两粮库的公司制改革方案正在制定,待荆粮集团党委研究通过后,上报市供销社批复实施。

4.财务管理不严格的问题。荆粮集团制定《湖北荆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试行)》,一是加强对轮换风险金的管理,严格履行轮换风险金动用手续;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结算管理,严格审核发票的合规性;三是加强资产与折旧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补记资产及折旧;四是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管理,民生粮库对548.68万元的虚增利润,已做账务调整。

五、国有资产资源管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市属国有企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资金及资产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农谷集团出台和修订完善了《湖北农谷实业集团债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湖北农谷实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资金和资产管理。一是成立专班,对逾期借款、垫付资金、违规支付费用等事项进行调查,组织清收,已收回借款本息1625.52万元,收回垫付税费、投标保证金1320.85万元,收回资金占用成本8.05万元,收回个人借款0.77万元,对部分未收回资金将在项目结算时予以扣除。二是对和信益原股东的业绩补偿金1028.58万元及百谷丰公司的股权、借款,已分别通过发送律师函及启动司法程序冻结财产等方式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三是规范融资管理,完善了融资管理办法,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严格投资项目完成、中止或退出管理,规范资产处置程序。

2.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农谷集团修订《湖北农谷实业集团费用报销及审批流程(试行)》《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清退食堂补贴款3.26万元、超标准接待费用0.4万元、加班餐费0.67万元、超标准发放薪酬6.07万元。

3.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农谷集团修订完善《湖北农谷实业集团采购管理办法》《薪酬管理规定》《工程建设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一是农谷建设公司已收回违规支付的工程款50.72万元;二是对不同项目的采购方式予以明确,规范采购管理、大额现金支付管理,明确要求兼职人员单一取酬,全面核实用不合规发票支付货款的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三是调整账务处理,五三农场已调减资产7371.9万元;农谷地奥已将11646.68万元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并补收职工个人工会会费12.79万元;其他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也进行了账务调整。

(二)地方金融企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违规发放贷款的问题。市担保公司已停止开展委托贷款、资金过桥、短期投资等业务,制定《担保代偿项目追偿管理办法》,加强追偿及清收力度。截至2022年11月底,资金过桥项目清收回款3835.51万元,短期投资项目清收回款1079.2万元。

2.代偿资金未收回的问题。市担保公司建章立制,出台和修订完善了《担保业务项目调查操作实施细则》《评审会议事细则》《担保业务保后管理实施细则》《担保业务风险预警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保前调查、保中审批和保后监管全过程控制。未收回的65笔担保贷款资金已全部诉讼,其中已判决已执行案件62件,已收回款项7891.43万元。

3.资金管理不严格的问题。目前中荆集团已归还市担保公司1000万元本金及相应利息,剩余款项于年底前归还;市担保公司向各县市区发送了关于担保降费补贴结算的函,目前已收回各县市区担保降费补贴214.3万元;市担保公司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已退回4家客户的担保贷款本金2900万元。

4.抵债资产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市担保公司全面梳理抵债资产情况,正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等手续;加大闲置资产出租和出售宣传力度,对已出租和闲置的资产,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现场核查。

5.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市担保公司已全面停止过桥贷业务,已将农信贷业务调至“专项应付款”科目单独核算;加强财务原始凭证及附件的管理,做到财务附件齐全、完备;规范大额现金使用,超过1000元结算起点的,均以银行转账方式支付。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不到位的问题。后港镇政府已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接1037.13亩基本农田划定不实的问题,待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运用后,重新核查划分;抛荒、违法占用的189.12亩基本农田已分别流转耕种和填平复垦;加强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建房审批监管,已为控制区范围内居住的村民重新选址建房;已督促1家企业对闲置的7.5亩土地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正常开发;沙洋县市政公司已检查维修破损污水管网、更换破损井盖、清理污泥和生活垃圾,确保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

2.生态环境问题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后港镇政府已停止湖北荆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报废汽车拆解业务,对原有已拆解报废汽车残骸进行处理;荆玻海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已修建储存仓库堆放煤炭;3个村“两委”成员到农户家中再次宣传了秸秆禁烧政策,督促其对过火黑斑地块及时进行翻耕。

3.环保资金及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违规支付的青苗补偿费8.45万元,已协商分期退还;部分破损的道路、农渠已维修或正在维修,荆南村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项目已按照设计图纸正常施工。

六、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一)工程结算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汉北河防洪治理二期工程(荆门段)等14个项目的建设单位已扣回多计工程价款5540.92万元,荆门双喜总部经济园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已与施工单位核对完最终工程量,施工单位已同意按审减金额640.39万元扣减。

(二)未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的问题。市建管中心已将泉水大道工程项目超概算的管廊工程投资1.04亿元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向市行政审批局备案;荆门职业学院新建学生和教学楼项目正在完善后续资料,白云大道(象山一路-焦柳铁路桥)综合改造项目等3个项目已补办施工许可或出台制度进行规范;G347牌楼至子陵段改扩建工程等2个项目已出具交工检测意见并报送市交通局备案。

(三)招标管理及合同履行监管不严的问题。对6个未按核准的方式组织勘察招标、勘察设计先实施后招标、相互串通投标及未按招标文件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审的项目,已移送至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等单位处理;2个招标清单编制不规范的项目,均调整了结算方式,并制定了相关审核制度;7个未按招投标文件签订合同的项目,相关单位已进行了补充签订或完善。

(四)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的问题。12个未按设计图纸施工的项目,已对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结算扣减或对责任人员进行约谈、处罚等;8个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的项目,已移交市住建局处理,并按照合同约定对监理公司进行经济处罚;3个建设单位管理不到位的项目,已要求完善相关手续,严格按规范程序及合同履行。另外,已约谈市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对其延误工期、增加建设成本的行为提出严肃批评。

(五)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439省道荆门市江山至石牌公路等3个项目已建帐并重新核算;泉水大道工程建设单位已调帐并重新核算迁改费用;439省道荆门市江山至石牌公路建设单位已归还挪用资金158.62万元。

七、审计查出问题尚未整改到位情况

一是部分单位往来资金清理不及时的问题未整改。市住建局及所属2个单位有629.63万元往来款未清理。其中,市住建局机关351.75万元、市建筑节能办74.01万元、市建管处203.87万元;市生态环境局有344万元其他应收款未清理;市交通运输局及所属5个单位有2212.17万元往来款未清理;市水利和湖泊局及所属3家单位有5395.79万元往来款长期挂账,其中,市水利湖泊局1242.75万元、市三干渠791.82万元、市水利工程开发总公司3157.62万元、市水科所203.6万元;民生粮库出借资金利息37.27万元未收回;市担保公司违规发放贷款7405.02万元还未追回。

二是部分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未整改。沙洋煜恒建筑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后港镇工业集中区及古定桥2家工业污水处理厂未办理排污许可证排污的问题未整改到位;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高温炉废气收集不彻底,造成大气污染问题未整改到位;湖北维道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沉淀池废水不达标的问题未整改到位。

针对目前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审计机关将持续加强审计整改的跟踪督促检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整改主体责任,积极推进整改工作,着力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做实做细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审计委员会和省审计厅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监督下,主动适应审计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以高质量审计护航高质量发展,为我市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贡献审计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